案例分享 | 結晶工藝研發重點案例解析
發布日期:2024-04-19
發布者:
亞穩晶型控制
在藥物固體形態研發過程中,亞穩晶型具有特定的理化或藥理性質,使其在部分應用場景中比穩定晶型更具有優勢。但由于亞穩晶型非熱力學最穩定晶型,轉晶風險高,因此需在一定條件下通過動力學控制來進行制備。
● 項目背景
某化合物穩定晶型 Form B 原研專利被封鎖,而穩定性、溶解性及生物利用度都較優的亞穩晶型 Form A 存在易成膠,結晶難控制,易向穩定晶型轉變等問題,亟需開發適合的結晶工藝制備可開發亞穩晶型 Form A。
● 項目流程
? 1. 多晶型研究
通過對該化合物多晶型現象進行研究發現:該化合物結晶過程中,油/膠首先轉化為亞穩晶型 Form A,隨后 Form A 轉晶為穩定晶型 Form B。通過溶液轉晶過程在線監測與分析發現,Form B 成核為該轉晶過程中主要速控步驟,而亞穩晶型 Form A 動力學存在一定穩定性。
基于這一前提,研發人員首先通過反應結晶制備高過飽和度溶液,待析出膠態后,進一步懸浮、烘干得到 Form A。
通過上述流程雖然能獲取亞穩晶型 Form A,但轉化時間長,產品收率低,工藝穩定性也較差,同時產物粉體性質較差,不滿足后續的生產需求及制劑需求,因此需繼續開發其他更為合適的結晶工藝。
? 2. 晶體結構分析
通過對 Form A 和 Form B 進行 MicroED 晶體結構解析發現,亞穩晶型 Form A 為層狀結構,而穩定晶型 Form B 則為三維網狀結構。
基于二者的結構差異,研發人員通過向結晶體系中添加與 Form A 結構相似的異構體添加劑,阻斷三維網狀結構形成,從而抑制 Form B 的成核,制備 Form A。
但該方法需添加較多量的添加劑才能達到較好的 Form B 成核控制效果,而添加劑作為雜質難以去除,因此也不滿足后續開發需求。
? 3. 結晶溶劑篩選與過程控制
隨后研發人員針對該化合物結晶過程,進行了高通量溶劑與結晶方式篩選,通過篩選發現使用丙酮作為結晶溶劑時,成膠情況有明顯改善,同時丙酮溶劑中亞穩晶型 Form A 懸浮穩定時間更長。
基于這一前提,研發人員開發了丙酮溶劑中的兩步工藝流程:
a. 首先通過設置高溫及高過飽和度,來促進亞穩態反應成核;
b. 然后通過低溫慢攪拌,抑制Form A轉晶,保證晶體生長。
最后通過上述兩步工藝流程,制備了粒度分布均勻,純度和收率均較高的亞穩晶型 Form A,且工藝穩定性好,滿足后續生產及研發需求。
● 小結
亞穩晶型結晶過程控制思路與策略:
結晶過程粒度優化
藥物的晶體粒度對其溶解度、溶出度及制劑的加工性等性質有直接影響,是藥物研發中的重要考量因素。因此晶體粒徑的調控及粒度分布優化,是結晶工藝開發的重要部分。
● 項目背景
某化合物無水晶型 Form I,受后續研發影響,需將該晶型的粒徑從 D50=30μm 提高至 60μm。
● 項目流程
該化合物前期缺少晶型研究,研發人員補充快速晶型篩選研究后,發現該化合物存在多種溶劑合物和水合物,晶型控制難度較大,針對這一情況,研發人員以下述兩個方向進行結晶工藝開發研究。
? 1. 目標晶型晶種控制+過飽和度控制(緩慢降溫/滴加反溶劑)
研發人員通過選擇合適溶劑進行緩慢冷卻結晶(降溫速率約0.1 oC /min)和溶析結晶,并在過程中添加目標晶型Form I 晶種以嘗試獲取目標無水晶型,但產物均為溶劑合物或水合物,晶型控制困難。
? 2. 晶型穩定性研究+粒徑控制研究
針對上一研發方向中晶型控制困難這一問題,研發人員在不同溶劑中對目標晶型進行混懸實驗,發現目標無水晶型Form I在難溶、微溶體系中穩定性更好。
隨后研發人員選取溶解度和沸點適宜的微溶體系(乙酸乙酯),進行升降溫循環結晶工藝開發,目標晶型在所選溶劑體系一定時間內可穩定控制,且粒度有較為明顯的提高,最后通過綜合調控溫度范圍、升降溫速率、投料濃度、工藝時間,實現目標晶型的粒度提升目標。
(示意圖,不涉及原始項目數據)
● 小結
結晶過程粒度優化關鍵在于抑制成核、促進晶體生長。
粒度優化思路與策略
● 升降溫循環工藝特點
針對溶解度隨溫度變化存在一定差異的體系,其晶體溶解過程通常比晶體生長過程的動力學更快,通過設計懸浮過程快速升溫、緩慢降溫的幾次升降溫循環后,可以在升溫過程中有效促進細晶的優先溶解,降溫過程中在懸浮顆粒的基礎上有效促進晶體的生長,以實現產品減少細晶、提高粒徑、粒度分布優化、晶習優化等目的。
升降溫循環結晶[1]
生產過程晶型風險控制研究
生產中,雜質晶型的存在可能會改變產品的物理和化學性質,從而影響產品質量。因此生產過程中需要嚴格控制雜質晶型的產生,優化生產工藝,加強質量控制。
● 項目背景
某化合物的目標晶型 Form I 為塊狀晶體,而生產過程中發現多晶型雜質 Form II(針狀晶體),需充分研究 Form I 穩定性,優化結晶工藝,穩定制備純相晶型支持生產。
● 項目流程
研發人員首先針對該化合物進行晶型預測(CSP),計算結果顯示目標晶型 Form I 比雜質晶型 Form II 能量更低,Form I 為最穩定的晶型。
CSP計算結果
同時晶型篩選實驗、晶型競爭懸浮實驗及不同溫度點溶解度測試等實驗數據結果證明,工藝溫度范圍內目標晶型 Form I 為熱力學更穩定晶型。
綜合計算及實驗驗證結果,此項目以 Form I 結晶工藝穩定控制為主要目的。
隨后對該化合物進行溶劑體系篩選與工藝優化:
● 小結
結晶過程中多晶型風險研究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:
? 雜質晶型的風險考察:
可在涵蓋工藝溫度范圍內選擇不同溫度點,進行工藝溶劑體系為主的混合晶型競爭性懸浮實驗;根據必要性測試溶解度,對比分析熱力學穩定性關系。
? 水合物風險研究:
針對工藝條件下的水合物風險,基于結晶工藝溫度范圍和溶劑體系,開展不同水活度、溫度下的無水物+水合物競爭懸浮實驗。
晶泰科技結晶工藝開發服務
晶泰科技結晶工藝開發平臺可改善原料藥粉體屬性(如粒度分布、晶體形貌、堆積性質、流動性等),提高藥物可加工性及溶解性質。針對特定晶型或鹽型產品,對其結晶工藝進行開發,制備得到粒徑滿足要求、溶殘合格的目標產品。
晶泰科技采用定制化力場,利用分子動力學模擬等多種模型,針對給定晶體結構進行批量的晶習預測,通過溶劑種類、過飽和度、溫度等因素探究晶體形貌的可變性與可調控性,更加高效地幫助我們的固研實驗專家去調節晶體的宏觀形貌,得到滿足后期生產加工的粉體屬性,使其滿足工業生產中結晶過程的可操作性和經濟性。
[1] Nagy Z K, Braatz R D. Annual Review of Chemical and Biomolecular Engineering, Vol 3, 2012, 3: 55-75